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联想专题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栏目首页 游戏
首页 > 经济 > 要闻 > > 正文

擦亮黄河峡谷上的明珠 探访炳灵寺石窟守护

2024-10-17 10:29:07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

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,余韵千年,在中国甘肃省这柄“玉如意”上镶嵌了一连串璀璨的明珠——百处规模不等的佛教石窟散布于陇原大地,昭示着文明的足迹。10月15日,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甘肃省委网信办、甘肃省文物局主办,中国甘肃网、快手甘肃承办的“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”网上主题活动走进黄河岸边的丝路遗迹炳灵寺石窟,听石窟守护人讲述岁月的洗礼与传承的故事。

石林峭壁间的“百科全书”

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城西南52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,丹霞流火,层林叠翠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此处蜿蜒的沟谷与雄奇险峻的山峰。而在这峭壁石林之上,掩藏着无数更为耀眼的人文瑰宝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在《水经注》中记曰:“河峡崖傍有二窟。一曰唐述窟,高四十五丈。西二里,有时亮窟,高百丈、广二十丈、深三十丈,藏古书五笥。”彼时的“唐述窟”便是如今的炳灵寺石窟。据史料记载,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大寺沟内早在西晋时期已有早期宗教活动,十六国西秦时期进入大规模营建阶段,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西夏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均历经营造与重修。

如今的炳灵寺石窟,由下寺、洞沟、上寺三个区域组成,现存窟龛216个,造像815尊,壁画900方米,佛塔56座,馆藏文物438件。据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贺延军介绍,其中最具代表的洞窟之一是第169窟,内有西秦建弘元年(420年)墨书题记,是目前国内石窟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。

贺延军表示,由于炳灵寺石窟自公元四世纪初开窟造像,历经一千多年持续营建未有断代,融合囊括了汉、藏等多民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风格,因而也被誉为中国石窟研究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
静水流深 守护历史文脉

清朝末期,河州地区社会动乱加剧,战火灼伤了炳灵寺,寺内建筑被毁,洞窟被炸,一些精美的石雕造像成了断头残臂,寺院僧人纷纷逃离,炳灵寺陷入沉寂。直至1951年,著名学者冯国瑞来到炳灵寺石窟调研并发表勘查手记,引起党中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。1952年,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组织专家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首次考察,至此开启了国家层面对炳灵寺石窟有效守护的新篇章。

然而,在物质条件匮乏、技术水有限的六七十年代,“守护”石窟意味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。“那时候没有船,羊皮筏子是通行沟谷的唯一水上交通工具,”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玲秀告诉记者,“前辈们看守炳灵寺石窟时,往往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一个人。冬季的大寺沟,尤其是晚上,特别寂静,独自生活在这里是非常艰苦的。前辈们常说,感觉自己的语言功能都退化了。”

守得云开见月明。如今,依托敦煌研究院提供的人才与技术支持,炳灵寺石窟守护真正实现了从“看守”转向“保护研究”,从抢救保护转向抢救保护与预防保护相结合,并逐步发展为以预防保护为主。

立于大寺沟前,仰视可见漫山石雕造像百态千姿,意象丰盈,更能够穿过历史的云看见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坚守在山野之间,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,与寂静洞窟为伴,细细抹去岁月浇筑的风霜雨雪,擦亮了这些峡谷绝壁中的艺术明珠,让丝路文明辉映古今。

关键词:

热点